root

/root

About root

This author has not yet filled in any details.
So far root has created 178 blog entries.

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多篇论文被NeurIPS 与 EMNLP 录用

2024-10-08T15:08:34+00:00

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多篇论文被NeurIPS 与 EMNLP 录用 近日,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多项大模型领域研究成果被国际顶级会议 NeurIPS 2024 与 EMNLP 2024 [...]

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多篇论文被NeurIPS 与 EMNLP 录用 2024-10-08T15:08:34+00:00

爱丁堡大学Jeff Z. Pan教授应邀为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10-04T11:55:22+00:00

爱丁堡大学Jeff Z. Pan教授应邀为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9月25日上午,应实验室孙乐研究员的邀请,爱丁堡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华为爱丁堡知识图谱实验室主任Jeff Z. Pan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Large Language Models Meet Knowledge [...]

爱丁堡大学Jeff Z. Pan教授应邀为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10-04T11:55:22+00:00

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12篇论文被ACL2024录用

2024-05-24T10:29:18+00:00

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12篇论文被ACL2024录用 近日,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12 项大模型领域研究成果被国际顶级会议ACL2024录用,相关成果涉及大模型知识机制、大模型价值观对齐、大模型智能规划、大模型评估、大模型检索等方向。以下是相关被录用成果的简要介绍。   成果一:沉默的螺旋:大模型如何影响信息检索? 论文标题:Spiral of Silence: How is [...]

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12篇论文被ACL2024录用 2024-05-24T10:29:18+00:00

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2025届推免招生说明 — 欢迎加入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

2024-04-28T13:32:43+00:00

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推免招生说明 各位同学好,非常感谢各位同学考虑报考中科院软件所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由于每年报考实验室的同学有一些相似的问题想要了解,因此实验室撰写了如下招生说明,供各位有意报考实验室的同学查阅。 一、实验室简介 中科院软件所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实始于1996年成立的“开放系统与中文信息处理中心”。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大模型、自然语言理解、信息抽取与信息检索等领域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实验室共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在读研究生30余人。 实验室目前承担着中科院先导A类项目、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等重要国家科研课题,并与阿里、腾讯、字节、百度、华为、小米、美团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建立有广泛的研发合作。近年来,实验室已经在ACL、SIGIR、AAAI、IJCAI、EMNLP、AIJ等自然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领域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曾在TREC、NTCIR、DUC、TAC等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权威国际评测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二、关于招生 基本要求:由于实验室招生名额有限,因此我们希望报考实验室的同学能够满足如下的基本要求: · 身心:身体健康,思想积极乐观 · [...]

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2025届推免招生说明 — 欢迎加入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 2024-04-28T13:32:43+00:00

中央财经大学迟钰雪副教授应邀为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04-15T20:27:13+00:00

中央财经大学迟钰雪副教授应邀为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年4月2日下午,应实验室林鸿宇副研究员的邀请,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迟钰雪老师为实验室进行了题为 "Risk spillovers in Chinese production network: A supply-side shock perspective" 的学术报告。 迟钰雪老师是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研究项目及国家高端智库试点项目。近年来,在《Natur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Knowledge-Based Systems》,《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长期担任《Information Sciences》、《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期刊审稿人。 迟钰雪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其以第一作者新发表在《Natur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期刊的论文。该论文设计了一个模型来模拟供给端冲击在生产网络中传播并导致实际部门系统性风险的传播。该论文根据输入-产出框架定义了系统重要产业(SIIs)和系统性脆弱产业(SVIs),并根据风险溢出的程度和方向进行分类。模拟结果显示,风险溢出通过生产网络在产业之间传播,导致实际部门的系统性风险。该论文还将模型中的重要风险溢出路径分类为“SVIs→SIIs→SVIs”,用于风险监管和预防,并在2018年识别出75个风险溢出路径和9个闭环路径。此外,系统重要性(脆弱性)的关键因素包括输入-产出关系和生产网络的中心性。该论文为基于供应链加强实际部门的风险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 迟钰雪老师的精彩报告引发了实验室师生的认真思考,大家就选题契机、产业数据获取方式、生产网络的外循环扩展与产业间的可替代性问题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讨论。

中央财经大学迟钰雪副教授应邀为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04-15T20:27:13+00:00

上海交通大学张倬胜博士应邀至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01-26T15:00:48+00:00

上海交通大学张倬胜博士应邀至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年1月26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张倬胜博士应邀在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发表了题为《大模型自主智能体的应用及安全挑战》的专题报告。 张倬胜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长聘教轨助理教授,曾担任领域内重要会议LREC-COLING 2024领域主席、ICLR 2023 Tiny Papers领域主席和中国计算语言学大会CCL 2022分委会主席。入选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博士学位论文激励计划,获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帆奖明日之星、全球 AI 华人百强学术新星。主要研究方向为预训练语言模型、自主智能体及其安全。在TPAMI、ICLR、ACL、AAAI等顶级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Google Scholar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3篇第一作者论文入选为AAAI和COLING高影响力论文列表。研发的语言理解与推理系统在8项国际权威自然语言理解评测获得第一名。 报告中,张倬胜博士从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应用畅想切入,讲述了大模型自主智能体的概念,并介绍了其具有自主性、自适应性、动态响应和自我完善等特性,以及其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中包括系统操控、软件开发、科学发现、具身智能在内的各类场景中的应用。接着,他以Auto-UI智能手机自主智能体为例,展示了大模型自主智能体的具体应用实例,并以此工作中发现的攻击现象为引,引出了有关智能体强大能力背后潜在的安全挑战的讨论。 随后,张倬胜博士从智能体应用的流程与形式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其安全风险分类和来源的复杂性,智能体本身产生的内容与行为均存在风险,同时智能体系统在用户侧、模型侧和环境侧均存在潜在的漏洞以及被攻击的风险。张倬胜博士展示了他和团队提出的“R-Judge大模型智能体行为安全评测”,旨在探测模型自身安全风险判断能力与基于外界安全反馈的判断能力上限。他们发现模型对安全风险的判断与人类表现存在较大差距,模型越大性能越好,风险描述与环境反馈是提升模型检测风险能力的有效手段,并且指令遵循能力直接影响模型性能表现。 最后,张倬胜博士从他自身的科研经历出发,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作为学生与研究者一路走来的经验,鼓励同学们保持紧迫感、信念感和包容心,坚持努力,追求极致。  

上海交通大学张倬胜博士应邀至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01-26T15:00:48+00:00

计算所沈华伟老师应邀为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01-24T18:28:55+00:00

计算所沈华伟老师应邀为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 年 1 月 19 日上午,应实验室孙乐研究员的邀请,计算所沈华伟研究员为实验室进行了题为 “从社会计算到社会认知计算”的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沈华伟老师,担任数据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社会媒体处理专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社会计算、网络大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安全研究,在PNAS、IEEE TKDE等学术期刊和KDD、WWW等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三次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0 余项。 [...]

计算所沈华伟老师应邀为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01-24T18:28:55+00:00

北京师范大学邬霞教授在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01-24T13:15:46+00:00

北京师范大学邬霞教授在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3年12月28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邬霞教授在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应邀发表了题为《类脑视觉智能:原理与方法》的专题报告。 邬霞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CCF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基金、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脑信号智能分析、类脑算法等。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十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 TNNLS、IEEE TKDE、IEEE TAC、NeuroImage、Medical Image Analysis、JBHI、IPMI、MICCAI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     报告中,邬霞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类脑视觉智能相关原理。人脑具备对图片和视频的快速高效理解和生成能力,例如人接触到图像或视频之后可以生成神经响应,反之也可以使用技术手段从神经响应的信号中重建图片或视频。同时,人脑中也存在不同的视觉加工通路,包括腹侧通路,主要负责物体识别和决策,以及背侧通路,负责感知空间位置和运动。此外,有的研究发现卷积神经网络(CNN) 的前几层和腹侧通路类似,这为算法可解释性提供了基础。 随后,邬霞教授从功能和神经信号数据两个层面介绍了类脑视觉方法。在功能层面,人脑在进行视觉加工的时候,注意力按顺序依次探索少量感兴趣的区域,有的研究便受此启发改进了强化学习模型。此外,人类视觉中还存在模仿机制,即观察他人行为并将其映射到自己身上,这也促使了一些基于模仿的强化学习模型的提出。在神经信号数据上,前沿的研究使用EEG和磁共振数据结合diffusion model等方法重建了高分辨率的图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报告的后半部分,邬霞教授介绍了多模态识别的脑机制。她和她的团队结合听觉和视觉的跨模态增强和神经同步机制,实现了两种模态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他们通过模拟人脑中不同模态的神经元,构建了神经网络中的多样性神经元,并引入了新的连接约束。上述模型在RAVDESS数据集上达到了99.63%的准确率。 最后,邬霞教授和到场的实验室师生就人脑和大语言模型中的可解释性、二者之间的异同和模仿人脑的神经网络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邬霞教授在实验室进行学术报告 2024-01-24T13:15:46+00:00